beyond不死,善良不死—— 纪念黄家驹(节选版)

1993年6月30日,Beyond乐队灵魂——黄家驹去世。
一颗善良的心停止了跳动。
(微信公众号上这个文章的404来得如此迅速,让我非常惊讶,纽约时间凌晨3点发出,7点即阵亡了。)
家驹
最早听到Beyond乐队的音乐,应该是《农民》、《大地》、《长城》。
当时让我感到,这是一支不一样的乐队,
在这支乐队的音乐中,有失落,有向往,有愤怒,有爱心,有质疑,有思考,
有《灰色轨迹》也有《再见理想》,
度过《无尽空虚》更是发问《谁伴我闯荡》。
特别是《长城》中对长城的反思,
——把长城称为“那一道疤痕 留在地壳头上”,让一直以来接受神化长城,接受把长城视为民族骄傲的那种教育的我,冲击与影响很大。
也许,就是从那时起,我开始反思那些
“皇帝的新衣,热血的樱枪,无冕的身躯,忘我的思想,还有显赫的破墙”。
思想的自由,首先源于反思。
好的音乐,让人反思。
黄家驹的音乐,黄家驹的一生,
始终有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努力,也有着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他在极度商业化的香港乐坛上,努力去寻求一个相对纯粹的音乐之路。
这是一种突破,一种超越(beyond),也是一种善良。
beyond
一心只想要做音乐的黄家驹,最终不得不远走日本,离开香港的娱乐圈,
而后更是因为意外,死在他最为厌恶的娱乐通告游戏过程中,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反差,巨大的悲剧。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因为黄家驹的死,而暴露着如此明显。
——许多因为黄家驹的死而开始了解并喜欢黄家驹音乐的人,在内心中,也许因此潜伏着“欠他一个录音带”的想法。
有着一种“他代表着我们死去”的情节。
我们是懦弱的,平凡的。
生活是强悍的,不公的。
我们思考,我们奋斗,我们挣扎,我们突破。
喜欢黄家驹的音乐,
也许正是因为内心中,都住着一个年少的侠客。
都因为对这个现实的世界中的各种苦难与不公而敏感,而愤怒,而努力,而突破,而超越。
超越,是为了守护,
为了守护自己心中的那份善良。
因为,善良是需要呵护的。
善良
除了善良,我不承认其他还有任何高人一等的标志。
——罗曼罗兰
善良对于我们并不容易。
要达到善良,要有着感恩与怜悯的心。
我不觉得华人最善良最讲亲情,事实上,内斗华人才是最厉害的。
因为在华人的世界中,感恩教育在很长的时期内都是被压制的。
——因为感恩是需要平等的。
感恩需要有信仰的。
专制社会下,统治者只需要下跪的膝盖,而不需要“感恩”。
而在这种不平等下的所谓“感恩”,本质只能是向上位者的谄媚。
所以,我们会看到不同地区来的人,对于感恩的不同态度。
打个比方,有些人会问哪儿可以做义工,有些人只会问哪儿可以多赚钱。
这个问题在于不同的社会教育下的区别。
如果一个社会,个人权利被长期压低到几乎没有的地步,就不存在平等的可能。
长期的贫穷让人们无法可以去思考,去在价值观上形成更高的要求。
在特定环境下,在抹去一切信仰的情况下,华人的“原子化”社会,本来就是缺乏象教会这样的机构来教化民众的感恩。
只有感恩,才能怜悯。
只有怜悯,才能善良。
只有善良,才能去改变世界。
战士
同样是罗曼罗兰说的:
那些心存善良的人是最先、最容易觉醒的人,
因为他们怜悯苦难,同情弱者,当他们了解到这些苦难的根本时,就会痛恨制造苦难的源头。
所以,最善良最怜悯的人,他们战斗。
最勇敢的战士,往往是最善良的人。
是的,善良才是战士的第一本性。
善良是最深层的动力,去推动人们去改变这个世界。
善良的人,是推动改革的人。
善良的人,才是改变世界的人。
要在华人社区建立起这种善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所以我总是对那些出来的人说,不要急。
因为你心存善良,所以你是最先、最容易觉醒的人,
而要唤醒民众的善良,需要更多的战斗,更多的耐性。
先行者需要更多的耐心,
相信
前行者的意义终将由后来者赋予。
牺牲与前行,它们的意义需要后来者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只有传承与继续,这些勇敢的前行者的牺牲才得以有意义。
只有努力地继续前行,努力地接过前行者留下的,那么这一切才有意义。
而这,也是与这个残酷的世界相抗争的唯一手段啊。
纪念家驹
纪念家驹,
是为了纪念内心中的那个年少的侠客。
纪念家驹,
是为了纪念内心中永不放弃的那份善良。
正如我所相信的,beyond不死,善良不死。
正如黄家驹用他的一生,他的音乐所表达的。
人生从无岁月静好,但求谁人伴我一起闯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