匕首系列

内卷下的真理:一个人能得到的最好教育是来自生活的苦难与挫折,族群也是一样

Posted On
Posted By 凌 飞


别人家的小孩

前几天写了一篇《我们今天在美国所遭受的歧视与苦楚,都源于我们华人自身的不努力》(点击链接跳转阅读)然后收到很多读者的回复,总结一下,大概有这么几类:

大概是分为表扬认同的一类,与批评谩骂的一类,

表扬认同的一类就不说了,所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感谢有空来捧场阅读转发的读者们。

批评谩骂的一类中,一部分是大骂俺是“自恨党”的,一部分是争辩说“其它族群也这样”的。

前者可以称为“你怎么敢批评”,后者可以称为“其它人也一样”。

对于这些反对的声音,在我看来,不过是说明了华人族群中,还有相当多的人对此的认知还不够深刻。

一旦真正深刻认识了,被内卷所反复锤打摩擦后,这些“怎敢批评”与“别人也一样”的肤浅认知,都是会被自觉放弃的歪门邪道。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如果这些人把这些“怎敢批评”与“别人也一样”说法用在教育上,你品品?

代入一下,假如有人批评小朋友读书不努力、不自觉、不严格要求自己,

任何走过路过的张三李四王五的华人

——你觉得是会在心里默默地点头,觉得在读书上【自觉自律严格要求自己】是对的。

——还是觉得自己被冒犯了,被“自恨”了,觉得“你怎敢批评”,或是摆出“别人也一样烂”来替这个小朋友辨解?

——恐怕更有甚者,只恨不能以“别人家的(好)孩子”来当标准来要求小朋友。

图片

有意思吧,我建议每个读到这里的华人在自己心中对号入座一下。

虽然从教育学上来说,我并不赞同这种过分“别人家小孩”的教育方式,但是,你发现了没有,华人对这个的【条件反射】是什么?

——那就是在教育/读书上,华人对此秉持的是【需要批评】的态度,秉持的是【需要更高标准】的态度。

那为什么华人对【教育】上就会不自觉地形成【需要批评】的条件反射,而不会出现“别人也一样烂”的思维,

而到了【社会参与/参政】上,一被批评就大骂“自恨党”,就拿“别人也一样烂”来辩解呢?内卷下的真理

其实原因也不难,就是内卷。

高度功利指向所导致的教育上的极度内卷,这种内卷以不可动摇的要求迫使一切人类行为不得不最终服从于最科学最纯粹的认知上来。

把上面的这段话翻译扩展一下,就是:

在东亚大陆社会,在特有的社会制度下,教育/读书成为了出人头地,改变人生,改变阶层的几乎唯一变现渠道。

在东亚帝权制度下,统治者本身就希望全国上下的民众(读书人)都把应试/读书当成一个唯一的渠道,从而将天下之才都归入到科举之中,为帝王所用。

所谓“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写这首《劝学诗》的,不是别人,正是宋朝皇帝——宋真宗赵恒。

图片

你看,帝王都已经说了:读书读好了,就有钱有房有美女有地位,就等你上车了。

于是,在这种高度功利性的诱惑下,教育/读书成为了一种极度功利,也自然地成为极度内卷的事了。

在极度的内卷下,就象最残酷的生存竞争一样,

任何能达成【读书读好了】的事,无论如何的反人性——即让你不爽的,仍然都被视为真理;

而任何影响到达成【读书读好了】的事,无论如何的顺应人的感受——即让你很爽的,最终都被放弃。

在这种极度内卷下,经过几千年的不断的淘汰,最终形成的就是现在的华人的潜意识里的教育观。

那就是:【需要批评】比【让自己好受】更重要,把目标订为【别人家的小孩】比辨解“别人的小孩也这么差”要更赤裸裸地【正确】。苦难与忍耐
其实,这种内卷一试再试,试错出来的【正确】,就是一个很基本的道理——小到个人,大到族群,都需要批评,批评才能进步,“自恨”才能进步。一个人能得到的最好教育是来自生活的苦难与挫折——原因很简单,因为苦难与挫折会不断地鞭打着你,让你不得不丢掉那些面子、虚荣、阿Q等等那些错误的认知,最终剩下的是赤裸裸的【正确】,让你最终服从于最科学最纯粹的认知上来。这种认知极其的正确,但这种认知又极其的让人不爽,是的,正确的认知往往不是让人爽的,而是让人很不爽的。——这大概就是人的【社会性】与【自然性】之间必然的矛盾。

反过来,如果一个个人,或是一个族群,在面对批评时的第一反应还是大骂“自恨党”,或是用“别人也一样烂”来辩解,

那恰恰说明了,这个个人或是这个族群对此的认知,还远远不够内卷,不够被毒打,自然也不够深刻。

不够深刻的原因往往是因为不够内卷,不够内卷的原因是因为驱动不足。

——有的是因为利益利害的阈值不够高,所以驱动不足,有的是因为民众的自我追求的阈值太过低下,所以驱动不足。

前者如很多家长,如果没触及到他们的小朋友的教育上的利害,那么美国社会上的事情,对于他们来说,等同是不存在。

这样的家长,嗯,从前的我也算是一个,在2018年之前,什么民主党共和党,什么左派右派,什么进步主义保守主义,什么市长州长参议员众议员,我是通通不知道也不关心。

到了2018年,纽约市长白思豪丢出了“取消SHSAT(纽约特殊高中考试)”这个消息,虽然当时我家还是不需要SHSAT的,但这震动了我对“美国是个机会平等的国家,纽约是个机会平等的州”的认知。

这伤害到了我对“机会平等”这个(当时还很懵懂的)价值观,于是刺激我出来反对,并在反对遭到市长的无视的情况下,引发了进一步的思考,最终才有了现在的这些文章和这个公号。

对于我来说,“机会平等,择优录取”的价值观,就是一个利益利害,这个受伤害的阈值是关系到整体的,无论是否关系到我个人或是我小孩的。

而对于有些家长来说,可能他/她们的利益利害的阈值就只仅限于他/她们的个人或是他/她们的小孩,所以这样的华人能够被驱动出来的可能就比驱动我出来的可能要小地多。

这样的华人,教育对他们的作用虽然有,但往往是有限的,往往需要有社会更大的【毒打】才能真正强烈地驱动他/她们出来。

还有一些华人问题更严重,他/她们的问题,在于把自己的生活活得太过低水平,并且甘于低水平。

而这也正是从满清就被批评起的“中国人的忍耐”,由于对自身的要求过分地低(自我追求的阈值太过低下),导致了过分地对苦难的忍受力,

——而这种过分的“忍受力”导致驱动不足,导致他/她们对于美国社会的一切都处于一种自我麻木中。

对于这样的华人,社会的【毒打】对他/她们来说已经没有任何效果,他/她们更愿意的是把自己的思维缩在一个固化的脑回路里,把一切外界对他们的施加的苦难都用一些虚幻的东西(比如“厉害了我的国”)来自我麻醉。

图片

(1872年美国传教士Arthur Henderson Smith,中文名明恩溥,来到中国,于1894年出版了这本书,100多年过去了,这本书依然很有参考意义)仰望星空

一个族群的真正强大,在于能够正视自己的问题,勇于进行自我的剖析与批评,而不是一团和气地和稀泥。

一个真正强大的族群,永远欢迎“自恨党”,因为只有不断地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一个真正强大的族群,是有着【仰望星空】,有着【诗与远方】的族群,而不是埋着头只知道“炉头枕头”的两点一线。

对于批评的不同反应,只不过是说明了华人族群对此认知够不够深刻。

对于很多华人在美国的生活状态,说实在是有点无法理解,他/她们是因为生活的压力而对【参与】如此冷漠么?

显然不是,他/她们绝不是如果不上这个班就会饿死的那种可能,

事实上,他们不参与纯粹是因为他/她们【固化的思维】+【短视的计算】后,因为看不懂参与背后的利害,而使得他们服从于“看得见的好处”+“极度算计的自私”而选择拒绝参与。

而同样是这批的民众,他/她们在面对教育时,会因为几千年的文化影响而潜意识地选择投资大量的时间与金钱【参与教育】。

——事实上他/她们并没有计算过,也无从知道这种投资大量的时间与金钱【参与教育】,对于他/她们个人或他/她们的小孩能不能得出什么“看得见好处”的结果,

只不过几千年的教育内卷下形成的真理认知,变成了他/她们潜意识中强大的驱动力,使得他/她们习惯性的、从众性的去参与了教育。

——结果就是某些个人其实是得不到什么“看得见好处”的结果,但对于整个族群来说,整体的学术水平却是不知不觉中提升了。

同样的道理,对于【参政参与社区】,这些事与你投资大量的时间与金钱【参与教育】本质是一样的,

——都是属于一时看不清有没有什么“看得见的好处”的事,同时也确实存在着和投资【参与教育】一样有可能得不到“看得见好处”的可能。

但正如华人的习惯性的、从众性的去【参与教育】所带来的华人族群的教育提升一样,

对于整个族群来说,当每个华人都习惯性的、从众性的去【参与参政】,那么对于整个族群来说,整体的力量社区的力量就不知不觉中提升了。

而这种提升,最终会反馈到每个华人社区中的个人身上,社区好了,个人才好,社区安全了,个人才安全。

所以,个人与族群,都要有必要的追求,要有向上看,仰望星空的想法,要有驱动力,去参与,参与了才会有结果。

凌飞

Related Post

leave a Comment

最受歡迎的的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