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废除排华法案80周年:这是我们与华左认知不一样的地方,华人形象与2位女士,代表性问题

Posted On
Posted By 凌 飞


华人群体的形象,
应该是怎样的?

宋美龄

1943年2月18日,美国国会, 蒋介石夫人宋美龄女士在参众两院发表演讲。

这是有史以来第一位华人,也是第一位女性华人在国会演讲(第一位在美国国会演讲的女性是荷兰女王)。

她赞扬了美国军队的战斗力、赞美了美国的民主政体,介绍民中国民众浴血抗战的情况,并强调不可小视日本的军事力量,提出要以实际行动实现中美两国共同的理想,建立和平的世界。

此后,宋美龄女士又在美国各地发表演说,她一袭旗袍、仪态高雅、言谈适度,引发了一股“宋美龄旋风”,当时美国各个媒体纷纷称赞与报道。

当时美国媒体介绍宋美龄女士时说,
她是在美国受过良好教育、努力抗战的中国领导人的基督徒妻子(the U.S. educated, Christian wife of China’s leader)。

赛珍珠

1943年7月7日,一个名叫“Citizens Committee for Repeal of Chinese Exclusion”(废除排华法案公民委员会)在美国成立了。

这个宣布的时间点,是特意选在日本对华战争(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六周年前夕宣布的。

这个不大的私人委员会包括许多美国的知名人士,而发起组织的是著名的美国作家赛珍珠(Pearl Buck)女士和她的丈夫Richard Walsh。

(1930年代,赛珍珠女士关于中国农村普通民众的苦难的《大地》出版后,引起了美国的轰动,该书为作者赢得了普利策奖和美国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这本书还被拍成电影,荣获五项奥斯卡奖,其中包括最佳影片奖。)

赛珍珠女士建立这个组织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废除《排华法案》。

她们不仅从道德角度努力试图说服国会议员,还强调了中国在美日战争中的重要地位,
以及华人并非长期以来美国社会片面认知的那种“留着辫子”的形象。

赛珍珠还主动提出在国会作证,她阐述了必须废除排华法案的两个理由。

1.民主是美国人自豪感的象征。民主要求人人平等和公平,而排华法案违背了这种民主精神。

2.中国民众勤劳、勇敢、爱好和平,美国正在进行对日战争能否取得胜利,取决于中国抗战的坚持和胜利,取决于美国能否赢得中国民众的信任和支持。

废除《排华法案》

中国民众对日抗争的牺牲与坚持,
改变了美国社会对华人的认知。

而宋美龄女士在美国的演讲,
更是让许多美国民众直观地认知到过往对华人的偏见/片面认知,
认识到华人群体形象也可以是这样一个【受过高等教育,英文流利,谈吐得体,行为优雅的基督徒】。

再加上同情中国的美国人,比如赛珍珠女士这样,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

1943年12月17日,美国国会通过了《Magnuson Act》,这条法案又被称为“排华法案废除案”,

随后,美国总统罗斯福签署法令,废除了《排华法案》。

他还说:“国会和个人一样,也会犯错误。我们要有足够的勇气承认过去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从1882年开始的一系列排华法案,其中有过象王清福为代表的美国华人的抗争,
但是排华的一系列法案,反而从最早的限制10年,变成了20年,1904年更变成了永久。

而在61年后,在2位女性的努力下,因势就力,几个月的时间就迅速被废除了。

代表性问题

了解美国宪政、国会、立法历史的人都很清楚,要废除一条已经存在几十年的法律是不容易的。

在1943年能够这样快速地废除掉,一方面是因为战争的缘故,又一方面,则是回到了华人的【代表性】问题上:

也就是
什么样的人是华人的代表?或者说,华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这个群体的代表是什么样的?

——立法是民意的体现。

《排华法案》当时能够在国会通过,说明它是有一定的民意基础的。

在这种“民意”大环境下,美国社会将华人视为“落后”、“肮脏”、“不道德”、“不守法”、“异教徒”、“无法认同与融入美国”等等。

——当然,我们当然应该把那种“民意”称之为【偏见】,但不可否认的是,当时华工的行为,正好助长了这种【偏见】。

而二战中,千千万万的中国军民的牺牲与坚持,告诉了美国社会另外一个形象的华人。

宋美龄女士的形象更是非常直观地否定了那种【对华人的偏见】。

我们去看当时美国媒体给宋美龄女士的几个标签:

  1. 受过美国教育,
  2. 英文流利,谈吐得体,行为优雅,
  3. 基督徒,
  4. 领导者。

——这与“落后”、“肮脏”、“不道德”、“不守法”、“异教徒”、“无法认同与融入美国”完全是两种人。

——更是与当时美国社会的一些白人种族主义者所谓的”The white man feared the onrush of the yellow man”风马牛不相及。

华人形象

我在文章中常常说,
有些华人的行为,就是在败坏华人形象!

为什么我特别在意这种【华人形象】?

因为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好的华人形象,能够迅速化解美国社会对我们的误解,并实现我们扎根美国的诉求。

而相反的,一个坏的华人形象,比如象当年的华工,当年的唐人街,将会导致美国社会对我们极大的误解,并形成根深蒂固的偏见,最后倒霉的,还是我们自己。

——这也是我的文章中长期以来,一直都在批判这种华人的不良行为,一直都在批评华人的不好形象的根本原因。

这种对华人形象的祸害,伤害往往是连带性的,会影响到华人族群的!

PS:我对华左们天天挂在嘴上的所谓“文化差异和主流社会歧视”却是直接无视的:

——因为这种套路只是嘴炮,压根不可能扭转偏见,也压根不可能帮助到华人在美国落地生根。

——华左们这种“文化差异和主流社会歧视”的嘴炮的唯一的作用,大概是努力把华人往非裔的“400年走不出的哀号”的大坑里推。

我们要树立美国华人的正面形象——【懂美国,有信仰,受过教育,有公民意识,努力付出与参与】等等。

“模范”?

华左们往往按左派的那一套,
被教(洗)育(脑)成对于我们的“模范少数族裔”极为惊恐,生怕我们自己太过“模范”。

似乎我们一“模范”,就“种族主义迷思”,成了“白人至上”的帮凶了。

——其中就包括我看到的这个有几位写的“纪念废除排华法案80周年”的文章,就是生怕我们太模范了。

然而,在我看来,

我们“模范”?

对不起,
我们还不够模范,我们还有太多的华人一点都不模范!

我们离真正的、足够的【模范】的这种华人正面形象,还有很长的路的要走!

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华人人口的快速增长,华人向大城市聚集,并且迅速地把自己“圈起来”
——现在这种大城市内的华人族群,可以在华人社区内满足他们的所有需求,而无需说英语,也无需理解与学习美国。

也就是我常常说的“生活在美国的中国,肉身出国了,脑子还停留在那边”。

而这种把自己“圈起来”的现象,再叠加那些滥领福利,不守法规,不讲卫生,赌博等等…

感觉这些人是要重复150年前那些华工的那个【华人形象】了!

什么形象?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华工的那种华人形象,后果就是“排华”。

【懂美国,有信仰,受过教育,有公民意识,努力付出与参与】的华人形象,
才是能够让美国社会认同我们,让其它族群认同我们,进而能够保障我们自身权益的根本。

我们不但不能象左派那样害怕我们的“模范”,
我们还要尽其所能地在华人社区/华人族群里推进这种【模范】。

只有把华人的形象——即华人的代表性真正变成模范了,才是以史为鉴,杜绝排华悲剧的根本解决方法。

——你得把自己当成美国人,让自己成为一个懂美国,爱美国,有信仰,受过教育,有公民意识,努力付出与参与的美国人。

而这才是《排华法案》与废除《排华法案》的历史所教我们的,
也是我们应该从中真正地学到、真正被教育到的!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凌飞

Related Post

leave a Comment

最受歡迎的的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