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药系列教育与华人

行善的成本——华人为什么参与度低,为什么很难坚持参与,怎么解决?

Posted On
Posted By 凌 飞

积极参与社区的事务,这不仅是一种公民的义务,也是一种善行。

而如果参与善行的人数无法形成呼应,无法一波带动一波,无法形成一个长期的、持续的、有生命力的过程,

那么,我们会悲哀地看到我们华人社区将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着愤怒-兴起-消散,然后再愤怒再兴起再消散

——就象黑人始终走不出“400年的哀号”,我们如果不能打破这种走不出的怪圈,我们也将成为400年的哀号。

因为

善良,是有成本的

我们小的时候,被教育要做好事,

故事的结尾往往只是“XXX高高兴兴地走了”,

——至于做好事所花费的时间精力,甚至是可能带来的误解等等,在故事中从来不被提及。

——至于做好事的回报,更是不能提,提了就不是做“好事”了。

这种教育要求做善行是不能要求有回报,是不能讲成本,

——更是从来不告诉人们,善行其实是实实在在地要付出成本的。

是的,这种教育下,善行的回报最多只是自身的愉悦,

这样的教育下,人们最终把善行当成一个很神圣,但离自己很远的东西——可望不可及。

——毕竟,人不是圣人,不求回报的善行,一次两次可以,多了,凡人做不到啊。

图片

最终,人们把善行当成高高地挂在墙上、裱在框里、供在传说中的东西,

而不是实实在在、切身实际的、自身要做事情。

这就是我们的现实,我们的悲哀。

其实

孔子的反对

孔子一早就反对这种观念。

在《吕氏春秋·先识览·察微篇》中,有一篇文章: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

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

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

我在我之前的文章(《反歧视,逻辑缺陷(2):子路与子贡,纽约@见死不救》)中引用这个例子。

孔子为什么批评子贡而表扬子路?

就是因为孔子看到的,是子贡其实是拉高了善行的成本。

子贡花了自己的钱赎了人回来,却不收奖金,自己的“道德”噌地一下子上去了,但却把其它想参与善行的人置于一个两难的地步:

——在从前,参与赎人善行的人,花费的成本是时间、精力、人脉+提前支付的金钱,因为资金是可以从后来的奖金中部分地得到回报。

而且奖金是固定的,不存在怎样的攀比。

而在子贡不收奖金后,如果花了自己的钱赎了人回来,收了奖金,

在前有子贡不收钱的“道德高地”

——或者说是子贡的“政治正确”面前,收了钱的人,就不再有道德的愉悦感,甚至还会被“政治正确”者所攻击

——因为“政治正确”的没有底限的,今天要求你不收钱,明天可能就要求你要把被赎者照顾地尽善尽美。

事实上,民主党左派不正是这样么?

难民,要求接收,

然后要求不做任何甄别敞开接收,

然后再要求对难民要全面照顾,

然后再要求对难民要有特殊照顾。
是不是有强烈的即视感?

所以,花钱赎人又不收钱,那就意味着自己是花了时间、精力、人脉+金钱+可能还得不到“道德的愉悦感”。

最终,在这种“政治正确”下,导致没有更多的人有足够的意愿去做善行。

最后这种逆向淘汰下,能去参与善行的要么是真的极其善良,或是极其有足够的成本,或是别有用心的人。

——总之都极其难扩大参与基数。

后世

在几千年前,孔子就高度睿智地看穿了左派的这种“政治正确”。

然而,后世的执政者,以及其后的那些所谓“儒生”们,显然不这样认为。

与孔子相反的,他们对子贡式的“政治正确”大加嘉奖、拼命宣传与推广,要求民众们学习“先进”,要求民众“自觉”地拔高个人道德水平。

同时,他们更是把“利”与“义”对立起来,似乎公益善行就沾不得钱,公益善行就得纯之又纯,否则就不是公益善行。

——这种“纯之又纯”的要求,就把绝大多数的民众的善心狠狠地推开了。

其实以中华文化的淳朴,很多的民众往往都怀着热情的助人之心,往往都有着善良的心。

但是后世这种善行观,把公益善行变成一个成本极高,只能仰望,高高挂在墙上,必须“好起来不象人”的行为时,

那就直接抹杀了绝大多数民众的参与可能。

同时抹杀的,还有那种把自己视为社区一分子,进而把自己视为社会一个公民的现代公民思维。

我虽然常常批评华人的参与度,

但我完全理解这个“参与度”的根源本身并不是这些不参与的华人的错,

——而是这个文化传统中“善行观”的问题,这个把公益善行不断“政治正确”所带来的问题。

——挂的越高,公益善行就离普通人越远,头越向上仰望,公益善行越不会向下成为你身边的事。

是的,我并不责怪那些不参与的华人,我批判的火力,从来都是指向那个把公益善行变成“挂在墙上”的文化传统。

两种成本

是的,我们可以看到:

出来抗争的人,有的是因为自己的利益受损而出来抗争。

有的人是因为理念而不是利益受损而出来抗争。

从本质上来说,无论是可见的利益还是不可见的理念,参加公益活动都是一种需要支付成本的善行。

区别只在于这个成本,一种是负面因素激发的,一种是正面因素激发的。

这种成本当然并没有什么高下之分。

只不过,

利益受损而激出来的这一种成本,终究是一种负面的东西所引发的成本,

而因为理念而激出来,是一种正面情绪引发的成本。

显然,正面情绪的成本显然更容易让人持续投入,

而负面引发的成本,显然更不容易持续投入。

所以我强调理念,

——因为理念可以更持续更持久,而单纯的利益或是单纯的一时付出的“理想化”,往往不能持续。

而善行能不能持续下去,直接取决于能够支付的成本有多高,能有多久。

回报

我们应该克服传统文化中带来“善行观”的影响。

——善良需要成本,需要成本来呵护。

再纯洁的公益,在现实社会都需要非常实际的开支。

我们不能让善良的人们,出了力做公益时还得一再地倒贴钱。

这样的公益善行是不可能长久的。

同样的,有着理想的人们,在付出时间、精力、财力、物力的善行的时候,社区需要给予支持与回报。

人不是圣人。

只有给予必要的回报下,才能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善行。

只有在越来越多的人参与下,善行的成本才能被更多的人分摊下,越来越小。

而越来越小的善行成本,将会吸引更多的人参与。

这是正循环。

图片

做好事更要讲回报,

只有这样,才能破除华人文化传统所带来的“不参与”的问题。

捐款与参与

捐款很重要。

捐款是犹太人的第二本能。

——而犹太人在美国混的怎样?你细品。

华人社区早已不是穷得只能当华工的时代。

事实上,在美国,华人是非常有经济实力的族群。

与其把这个钱,被各种各样的政客们这样那样地A去,

为什么不投资在华人的善行上,投资在华人社区上呢?

只要资金使用透明,只要参与的人们不忘初心,越多的钱越是好事啊。

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至少印刷的墨水纸张也是要钱的。

有钱也可以提供更好的,更专业的服务来服务、来实现人们的善心。

我见过其它族群的这套体系,已经相当完善,相当专业。

这一点上,我们华人还需要迎头赶上。

而且,如果多了社区的捐助,华人社区现在已有的非盈利组织也不必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政府或是政客的资源上。

——自然的,也就不必仰人鼻息,更不至于被当作工具,当作为虎作伥的溃傀儡。

这是社区与善良的双赢。

——也许真的是可以赢两次?

关于成本的吐槽

明白了道理,才能找到方向,

找到了方向,才能跳出死胡同。

要学习逻辑思维,要修正自己的思想,要跳出来,要改变。

我的文章说到有些道理——比如左与右的定义,

说到有些事实——比如阿尔斯通的事实,

结果总是有些人看不得,一定要想尽办法风沙,或是下意识的只想着要删除。

——甚至还要刨地三尺,把我几个月前,甚至半年前,一年前的文章举报的举报,风沙的风沙。

这也是一种成本——思想的成本。

顺便说一句,

我的文章被风沙了,不代表我的文字版权不属于我,请转发的人在拿走我的文字发表的时候,写上一句:转自吹号角的凌飞。

对原作者的尊重,对知识产权的尊重,

这也是一种的成本——契约的成本。

凌飞

Related Post

leave a Comment

最受歡迎的的寫作